千里南水,一路向北,浩浩蕩蕩。今年是南水北調通水十周年,連日來南水北調中線行進式報道團,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出發,途經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全程1432公里,重點圍繞大國重器、高質量發展、美麗中國等主題,以接力直播、采訪札記、圖片故事、衛星新聞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全媒體中英文報道。這是一場特殊的“旅行”,見證中國力量、傳遞中國精神,必將激揚起億萬人民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的精神力量。
南水北調是破解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問題的超級工程,緣起于20世紀50年代初。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焙陚嬒胩岢觯撟C半個世紀,21世紀初開工建設,2014年12月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從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規模最大的泵站群,到超大型渡槽、大口徑輸水隧洞……數十萬建設者持續奮戰,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這就是中國力量。今天,從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國力量,我們奮進的步履更加堅定和自信。
作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戰略性舉措,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通水十年間,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溝通了長、黃、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構筑了我國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已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深刻改變了我國北方地區的供水格局,在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南水持續奔流,提供穩定水源,展示的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是勇于創新敢于超越的中國力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多年來堅持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末端嚴治建立體系化、系統性的節水護水愛水機制,讓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背后是無數人的負重前行,循著水脈,跟隨報道團隊的鏡頭和筆觸,一起了解庫區小流域治理的秘訣、尋找源頭活水中的桃花水母、見證紅旗渠故鄉再添一條新時代“紅旗渠”、共賞白洋淀水草豐美的盛景,這些既是中國力量的生動體現,也必將在報道后進一步發揮凝聚中國精神的重大作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從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自南向北從城市到鄉村,呈兩條帶狀水網輻射京津冀豫蘇魯皖7省市,初步織就一張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跨流域跨區域骨干水網,已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水資源重要支撐和水安全戰略保障。新時代新征程,在聯網、補網、強鏈上持續發力,人人盡責、久久為功,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耙汇逅览m北上”,不斷從中汲取中國精神力量,我們就一定能以更加昂揚奮進的姿態,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更好推向前進?。ㄌK宇)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