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0月29日人民日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改善生活品質、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對文化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發豐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是文化強國建設主要的依靠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鮮明立場。“研學熱”興起,文博場館一票難求,以“淄博燒烤”“爾濱”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化消費新現象折射出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國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文化館和博物館超1萬家;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湖南的“門前十小”、北京的“27院兒”、成都的“留燈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超過3.35萬個,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一系列“硬核”數據充分彰顯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鄉村國是》《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等報告文學真實生動地講述脫貧攻堅故事,《山海情》《人世間》《我和我的祖國》等優秀影視作品反映時代氣象、謳歌人民創造,新時代的文藝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從“四季村晚”到“大家唱”群眾歌詠比賽,從“村超”“村BA”到廣場舞展演,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正在文化建設中登舞臺、唱主角……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14億多人民進行著新的實踐、演繹著新的生活、創造著新的奇跡,給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造更多同新時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實現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善于應用新技術新方式新理念,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守正創新、擔當作為,奮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就一定能夠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磅礴力量,滿足億萬人民幸福新期待。(高譚)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