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大國重器”接連取得世界級發現;高清電視、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等成為家居用品的主角……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放眼當下,經過久久為功的磨礪,中國的科技實力、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回望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科技基礎近乎為零,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不過,隨著新中國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后,我國攻克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成為復興之路上的重要支撐。如今,我國逐漸形成以科技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到2023年年底,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首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信心堅定、底氣十足。
科技賦能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勾勒出一幅科技創新活力澎湃的時代畫卷。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建設科技強國離不開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的精神、前赴后繼的奮斗。從埋名戈壁數十載的鄧稼先,到畢生為“天眼”奉獻的南仁東、一生執著“超級稻”的袁隆平,再到“向地下要空間”的楊春和、為玉米嵌入“中國芯”的番興明、“向海圖強”的萬步炎……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自立自強的志氣骨氣。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在邁向科技強國的征程中不懼艱險、勇往直前,我們有能力和信心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攀登科技新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走過苦難輝煌的過去,走在日新月異的現在,走向光明宏大的未來,我們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勇毅前行,讓“科技花”結出更多“發展果”!(李瀟)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