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實施網格化管理;稻田畫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甘蔗從頭甜到尾,鄉親們“糖罐子”端得穩,“錢袋子”鼓起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農村農業現代化已成為推動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引擎。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正不斷深化,順應時勢,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依據。其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及“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等改革舉措,為農村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通過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不僅使農業補貼更加精準高效,還為農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風險保障,減少了因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繼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出一系列“件件可落實”的服務舉措。從持續出臺惠農政策,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到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外出務工、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再到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每一項服務都直接惠及農民的生產生活。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斷縮小。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39。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實際增長6.6%,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1個百分點,數據的滾動也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的生動體現。
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始終把加快農業技術創新作為重要抓手。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樹立大食物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等領域,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監測和科學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也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錨定農村農業現代化,強農惠農富農再深化,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不斷取得新成效。在制度保障、服務落實、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持續發力,譜寫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蘇君)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