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洪澤湖大堤上,眼前70多公里長的岸線水闊天青,浩瀚的湖水源源不斷地注入大運河。作為大運河江蘇段28處遺產要素之一,這段世界上最長最寬的人工河堤,如今已成為游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它曾經的繁榮與變遷,都在2014年6月22日,被定格在世界歷史之中——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成功申遺十年來,江蘇堅持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活態(tài)傳承、合理利用,統(tǒng)籌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沿線名城名鎮(zhèn)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激活非遺大流量,賦能高質量發(fā)展,添彩現代文明建設江蘇新篇章。
保護傳承,“大運河”穿越古今煥新出圈。江蘇是擁有大運河沿線遺產資源最多的省份,包括世界文化遺產要素28個、遺產河段長度325公里,均占全線三分之一,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3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座。出臺全國首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規(guī),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1+6”規(guī)劃體系,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等重大工程投入運營……扛起“原點”擔當,不遺余力護水脈傳文脈,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至今千里賴通波,船行河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兩岸風景如畫卷般展開。
守正創(chuàng)新,“文化河”流光溢彩奔涌活力。江蘇是大運河最精彩段落,大運河是江蘇最多彩文脈。唐代官河、蜀岡北門、桑樹腳大型建筑基址等遺址相繼發(fā)掘,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尋脈運河,不斷豐富大運河文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隋煬帝陵遺址博物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建成開放,吸引著觀眾紛紛打卡;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讓大運河文化“動”起來、“活”起來;大型交響組歌《大運河》、歌劇《運之河》、舞劇《運·河》《千年運河》、美術精品創(chuàng)作《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等,從不同角度展現運河之美,傳承運河千年文脈,活化運河精神內核,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賦能發(fā)展,“幸福河”縱情鋪展文明畫卷。“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ǎng)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常州通過打造“大運河工業(yè)遺產館”“大運河工業(yè)遺產文化長廊”,將非遺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高質量發(fā)展勢能;張謇故里南通建設唐閘北市歷史文化街區(qū),已吸引游客100萬余人次;徐州窯灣古鎮(zhèn)獲得江蘇省最美運河地標等榮譽稱號……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zhèn)保護修復、文旅融合發(fā)展等統(tǒng)一起來,奮力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古運河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流向新時代,從古老流向年輕,從中國流向世界,從當代流向未來,流向幸福的詩和遠方。(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