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浙江,北抵北京,大運河流經8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十年間,沿岸各地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宗旨,造就生機勃勃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讓古老的大運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十載蝶變、再塑繁華,運載千秋、何以中國。新時代10年來,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沿著大運河看中國,覽勝盛世中華壯美畫卷,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詩和遠方”觸手可及,奔騰不息的旋律激蕩民族自信心、奮進精氣神。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看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穿越2500多年歷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運河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大運河沿線孕育了繁盛的運河文化,集聚了物質文化遺產12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0多項。新時代以來,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余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展出沿線8省(市)的240余件(套)文物。通過展示大運河歷史遺存,沿線漕運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得以再現。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看見美麗中國壯美如畫。一條大運河,穿越古今,縱貫南北,悠悠流淌。曾幾何時,污水無序排放,河段遭受嚴重污染,受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有些河段幾度干涸斷流。經過運河沿線城市連續多年的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岸綠、水美、人和、業興的運河生態重現。2022年4月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生態巨變、風景如畫,既是新時代中國治水實踐的生動剪影,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取得重大成就的具體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美麗中國壯闊畫卷徐徐鋪展。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看見民生福祉蒸蒸日上。因河而起、因河而興、因河而美,大運河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從新修建的閘口涌出,被四通八達的溝渠引入農田,滋養農業發展;浙江杭州,老廠房變身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年輕人參觀打卡;山東聊城,東昌湖畔建起書房,公共文化空間點亮美好生活……河沿線各地實施綜合保護工程,整合沿線眾多歷史遺存、博物館群落和文化休閑體驗點,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千年大運河流動新生機,永遠服務于民、造福于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譜寫更加動人新華章。(文/高譚,圖/青聲漫語工作室)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