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3月17日報道,“這次回來就不走了!”江蘇邳州人郭杰,新近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決定留在家鄉發展。近年來,邳州堅持產業發展、城市發展與人才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切實做好“產才城”融合這篇文章,進入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和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2023年,邳州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16人、居蘇北縣區第一。
“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留在家鄉就業創業”……近年來,不少地方都把吸引返鄉青年人才,列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以獎勵、安家費等優厚條件,試圖“誘惑”甚至是“搶回”人才。怎么才能如愿以償讓年輕人回流?事實證明,真正能夠打動人才前往的,絕不是眼前物質利益上的“誘惑”,更不是靠捆綁“家鄉情懷”強拖強拉,而是要讓青年人才的個人成長、與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雙向奔赴。
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固然需要打“家鄉情懷”這張牌,但是光靠“家鄉情懷”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就要滿足符合年輕人想法的需求。能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而且收入有持續保障,不僅能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需求也要有考慮,小孩讀書、家人就醫……回答好了年輕人的“需求清單”,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才算“摸準了門頭”。如果不在“需求清單”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即便巧舌如簧動員年輕人返回了家鄉,最終也是空口白談、勞而無功。
在吸引年輕人返鄉的“組合拳”措施中,發展產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且,真正對青年人才有“怦然心動”效應的,還得是新興產業,也就是符合當今熱詞“新質生產力”方向的產業項目。試想,一個地方的園區如果老氣橫秋、暮氣沉沉,搞的都是一些夕陽產業,怎么可能吸引回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的地方光是在承諾兌現優惠政策條件上拍胸脯,在招商引資發展壯大新興產業上卻總不見實效,這樣的“招業引才”,在清醒務實的青年人看來,無異于就是癡人說夢。
“青年興則國家興”。哪里能讓青年成長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雙向奔赴,哪里就能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中贏得先機。《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1.1%,高于整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城市已經成為青年人口最集中、發展最活躍的區域。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每個“家鄉”因地制宜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此吸引年輕人溯流返鄉,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一方面,是廣大青年牢記人生責任與時代擔當,奮力拼搏追夢,努力在創新創業、社會治理、志愿奉獻等方面為家鄉發展做貢獻。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充分尊重青年群體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與時俱進為青年成長提供優渥的發展環境。讓青年成長與家鄉發展雙向奔赴、互相成就,讓廣大青年為家鄉開創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的青春力量。(連予)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