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磚瓦上刻著歷史,街巷里流淌著時光。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宋燕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宋燕、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yè)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3月7日人民日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館集中了過往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人類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場所,是賡續(xù)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承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為新時代與時俱進富有成效推動博物館事業(yè)繁榮發(fā)展、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激發(fā)力量指明了方向。
搞好博物館事業(yè),新時代文物工作者使命在肩,大有可為,呼喚積極作為、奮發(fā)有為。南京博物館的文化工作者們“顆粒歸倉、守護城墻”,將流落在外的明城墻磚一塊塊征集起來,8年來收回了40多萬塊,這正是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守護文物的一個生動縮影。正是他們長年累月不負使命的默默付出,正是他們堅持不懈擔當作為的求索創(chuàng)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融入當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煥發(fā)出中華文明的迷人光彩。
漫漫歷史長河,積淀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激蕩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近年來,“博物館熱”成為中華大地一道亮麗風景,“博物館過大年”更發(fā)展成為一種極具磁性的“新年俗”。今年春節(jié)期間,在各地的許多博物館中,不僅有應景的“龍”主題展覽,漢服秀、公眾考古、館長導賞等新玩法不斷“上新”,博物館變身“文化綜合體”,充分滿足著不同受眾人群的參觀需求。與歷史“邂逅”、與文物“對話”,既是接受精神洗禮,也是汲取文明養(yǎng)分,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匯聚奮斗合力,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歷史的縱深,造就了時代的氣韻,賡續(xù)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我從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習近平通過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諄諄教導我們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歷史感,讓我們深受啟迪和鼓舞。走進文博館所,聆聽歷史回聲,在一場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韻味,深刻感悟盛世中華、何以文明,倍加增強歷史自覺,以龍騰虎躍之姿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火熱實踐。(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