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已出爐,提出了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5%左右。如何實現預期目標成為了社會熱議和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在今年的兩會上也成為“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可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預期目標的實現密不可分。
因地制宜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落實到各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要有特色之別。各地區的自然稟賦、歷史人文、產業基礎不同,決定了發展路徑的差異性。實踐證明,沒有一個地區能當上全能冠軍,但如果從實際出發,奪取單項冠軍則勢必可行。
春節前,全國31個省區市都召開了“兩會”,有25個省份的經濟預期增長目標高于去年實際增速,有23個省份高于全國水平。不難看出,各地區均處于彎道超車、追趕跨越的關鍵節點,準確領會新質生產力,選擇自身最擅長的賽道,方能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奪取新勝利。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這把金鑰匙,就是要堅持科學定位、分類指導。科學定位是一項基礎性方向性的工作,屬于總體性指導性要求。各地區要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主攻方向。既要對號入座,也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按照一域一策的要求,因地制宜確定具體發展路徑。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這把金鑰匙,就是要堅持轉化優勢、創造優勢。把握好自己的比較優勢,摒棄基礎影響論、區位決定論、條件制約論,敢于和善于無中生有、有中創優。努力把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變成激發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器。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這把金鑰匙,就是要堅持特色發展,堅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目前,不少地區特色產業已漸呈規模化發展趨勢,但想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強大能級,仍需較長的培育過程。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和發展耐性,把握產業發展規律,選準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抓下去。
特色就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是競爭力。只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就一定能夠用新質生產力這把金鑰匙撬動高質量發展引擎,也必然能夠實現增長預期目標。(王秋穎)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