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而百姓的期盼,就是民生工作的方向。回顧2023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發展作出了承諾,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既有溫度又有厚度的民生答卷,照見高質量發展底色,彰顯為民初心的成色。(2月28日央視網)
黨的二十大作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部署。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強民生福祉,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昔日老舊破損的背街小巷展露新貌,公園里、小區內更多的體育設施讓群眾鍛煉有了好去處,家境困難的畢業生拿到了求職創業補貼……2023年,隨著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落實,群眾的期盼也一步步成為現實,一幅幅溫暖的民生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民生變遷看得見、感受得到,溫暖民心。從小平房到高樓房,從“小院子”到“大學校”,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城鄉教育差距也在一步步彌合,“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從規劃變成現實;全國共有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等各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35萬個,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文化藝術服務;已設置13個專業類別國家醫學中心,確定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在家門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愿景成真……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展現了新時代代表委員的使命擔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剛剛過去的這一年,黨和政府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群眾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圓滿實現全國兩會部署的各項主要預期目標。就業、收入、醫藥、教育、“一老一幼”,等等,這些惠及普通百姓的大小事都要花錢,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給地方送去的支持首次超過了10萬億元,主要用于解決地區財政不平衡問題,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力支撐了當地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實落地,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寫照。
共赴“春天的約會”,描繪更加幸福美好的民生畫卷。全國兩會是中國式人民民主的實踐載體,通民心、納民意、集民智共商發展大計,說到底就是為了在發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年成績單里詳細記錄著過去一年為百姓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既暖心又安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聚焦民生這個“最大的政治”,關注關切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日常,聚民心、匯民智、集民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14億多國民對這一“春天的盛會”滿懷熱切期待。(文/高譚,圖/青聲漫語工作室)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