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時59分,強震突襲寒夜中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震級6.2級,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防范發生次生災害,盡快組織調撥搶險救援物資,搶修受損的電力、通訊、交通、供暖等基礎設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災情就是命令!救援分秒必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務院抗震救援指揮部到有關部門再到地方,各方力量火速集結,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集結人力物力趕赴災區,緊緊抓住救援的黃金期,打通救援生命通道,全力以赴排查搜救、救治傷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盡最大努力安置受災群眾。分秒必爭、緊張有序的生命大救援,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鏗鏘宣示,飽含著黨和政府對受災群眾的深切關懷,凝聚起戰勝災害、重建家園的強大信心和力量。
聞風而動,“甘”苦與共,“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刻印在抗震救災最前線。“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無論是搶險救災還是災后恢復重建,都會全力以赴。”堅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國家地震應急響應、救災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13.35萬件中央救災物資、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緊急下撥,一支支抗震救災、搶險保供的隊伍迅速集結,一輛輛應急救援、醫療救護的車輛火速馳援,一箱箱藥品食品、防寒保暖的物資運抵災區……各方力量第一時間響應、最大限度保障,想方設法排查搜救、救治傷員,打通生命通道,安置受災群眾,搶修受損基礎設施,防范發生次生災害。
勇挑重擔、向險逆行,為民初心、英雄本色在義無反顧抗震救災奮戰中閃光。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奉命第一時間向災區進發,擔負搜救、轉運傷員、疏通道路和搭建帳篷等任務,從廢墟中被救出的孩子披著軍大衣,安穩地趴在戰士的背上;容不得半點猶豫,大河村黨支部書記馬成忠同村干部、志愿者組織起自救,“我是黨員,我要沖在最前面!”大河家中學數分鐘完成疏散,1600多名學生、160名教師無一受傷,校領導和老師們“地震發生時,就想著學生的安危,其他的根本來不及想”……哪里災情危急就向哪里沖去,哪里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里集結,這就是軍民情深,這就是黨群同心,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樣!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華民族優良美德和偉大團結精神熠熠生輝。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第一時間,救援力量集結,社會資源匯聚,愛心熱潮涌動。各地區多方力量主動增援,迅速投入救災一線,幫助受災群眾共渡難關。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時間啟動救災物資緊急調運程序,緊急調度2萬件(套)救災物資送往災區;江蘇省委和省政府要求江蘇援青前方指揮部積極組織江蘇力量開展救災;來自海東市對口支援城市無錫市的首批27噸救災物資抵達,物資包括毛毯、帳篷、折疊床、棉被、雨衣等共計1.43萬件……這就是守望相助的中國人民,這就是團結奮進的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最快速度、最有力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們一定能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高譚)
?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