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收有序推進,目前收獲已過八成半。2022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民生活條件得到持續改善……一連串的“三農”豐績,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我們要解鎖“秋收密碼”,為實現全年糧食穩產豐收和推進鄉村振興賦能,為農業發展蝶變騰飛插上搏擊風云的翅膀。
以糧食穩產保供為“底色”,勾勒出“藏糧于地”的線條。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到2022年底,全國共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19.18億畝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豐收連連讓人欣喜,但糧食問題也絕非高枕無憂。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態勢,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另一方面,耕地有限,淡水有限,資源約束也難以突破。因此,即便當前糧食生產方向已從“量積累”轉變為“質提升”,人們的消費水平已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我們依然要時刻保持清醒,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使得“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裕,努力做到量足、價穩、質優;夯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保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環環緊扣,須臾不可放松;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嚴守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黑土地保護、坡耕地綜合治理和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謀全年、看長遠,把“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讓“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以科技突破創新為“底色”,暈染出“鏤金鋪翠”的色彩。中國農業科技加快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科技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推動了農產品供給充足優質。“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我們定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更好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我們必須堅持向科技要效益,讓糧食豐收、農民增收更有保障。進一步推動科技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才能充分發揮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權。
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底色”,描繪出“幸福之鄉”的圖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生態化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點恰是靠鄉村振興才能支撐“和平發展”的大國優勢,尤其是在外部風險急劇增加,過去約定俗成被接受為現代化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的“歷史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下……有鑒于此,我們要嚴格落實以鄉村振興配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決策,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把“產業為本”改為“以人為本”,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在加強鄉村建設和生態化轉型上做好功課,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