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從10月2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可以實現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其中,大面積單產提升效果初顯是今年秋糧增產的關鍵。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不僅是讓14億多人“不挨餓”,更關系國家安穩,要始終重視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端穩“中國飯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糧食安全是大事、要事,必須算好“原始賬、增收賬、節約賬”這三本糧食“安全賬”,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秋糧增產成定局,全年糧食再獲豐收,這是一個好消息,具有穩心提氣暖心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吃下“定心丸”,努力追逐更美好的生活。
算好“原始賬”,連年豐收增底氣。 夏糧早稻已經“豐收在手”,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多,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10月22日,全國秋糧已收81.3%,秋糧大頭已豐收到手。越是在連年豐收之下,越是要繃緊“責任弦”,在糧食安全上不能有絲毫松懈和疏忽,戒驕戒躁,保持警惕,在糧食生產上不放松。黨員干部要算好“原始賬”,既對糧食的庫存做到心中有數,也對新一年糧食的收入了如指掌,方能算好糧食“總賬”“大帳”,在裝滿“大國糧倉”的過程中,增強底氣,進一步筑牢國家社稷的安全屏障。
算好“增收賬”,豐收在手信心足。洪澇、干旱、高溫天氣、低溫天氣等,每一年都會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今年也受到了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在糧食增產和糧食減產的總體來看,依然是一個“豐收年”。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秋糧面積13.1億畝,比上年增加了700多萬畝。今年重點在200個玉米大縣、100個大豆大縣整建制推進單產提升,從耕種管收、地種藥肥全環節找差距,拿出綜合性解決方案。不難看出,秋糧面積增和糧食單產增,有效地化解了糧食的減產問題,更在耕好“無形良田”上下功夫,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增強人民的信心。
算好“節約賬”,愛惜糧食根基穩。數據顯示,每年在我國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環節的糧食損失量約700億斤。“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在糧食生產上努力“增”,也在糧食浪費上努力“減”,更遏制“舌尖浪費”,發揮“關鍵少數”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讓節約每一粒糧食成為一種新風尚、新常態。“一餐一飯”不是小事,節約糧食就是為糧食安全做貢獻,每一個人都是責任人,都要積極行動,爭做愛糧節糧的倡導者、推動者、踐行者,養成“光盤”好習慣,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對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四億多人口的大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中國飯碗”有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向土地、向科技要產量,也要減少糧食生產環節中的浪費,共同守護“大國糧倉”,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