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古人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名“重陽”。重陽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也充滿了孝親敬老的儀式感,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重陽節之際,感念長輩的長久付出,亦是提醒自己,珍惜生活中的深情可貴。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重陽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尊老愛老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彰顯黨和國家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愛護,以及老年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尊老愛老工作。“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202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街道居家養老中心為社區老人免費安裝燃氣探測器、語音呼叫屏等設備,社區工作者隨叫隨到,老人居家更安心;貴州省六枝特區牛場苗族彝族鄉黔中村:“前些年村衛生室條件差,很多藥都開不了,很多病都得去鎮上甚至城里看。時間長不說,來回的車費、飯費比藥錢還貴。”“現在小病在村里就能看,太方便咯。我出門看個病才用了半個多小時,花了6元錢。”專業醫生常駐村中,老人就醫更加方便……越來越多的老人在生活點滴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主動發聲,為重陽尊老愛老文化的傳承點贊。
國家尊老愛老舉措也日益完善。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有力的保障。同時,重陽佳節,各地也積極開展尊老愛老活動,重陽文化有了更多打開方式:從“愛在重陽”“情暖夕陽”志愿服務活動的如火如荼,到各地“重陽節文化周主題活動”的隆重上演,吸引了大量社會力量的參與,讓重陽文化增添了更多溫情與美好。
尊老愛老工作不僅得到了老年人的認可和贊揚,也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關心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同時,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參與到尊老愛老工作中來,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這表明,尊老愛老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讓老年人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懷,也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文明。
歲歲重陽,我們不僅僅要延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根基,更應讓敬老之風、家國情懷在神州大地盡情流淌;歲歲重陽,尊老愛老不僅僅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道德選擇和責任擔當,更應以重陽節為契機,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讓尊老愛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傳承中“歷久彌新”。(易水寒)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