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九江市先后考察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了解當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石化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等情況。
從潯陽江畔的琵琶亭登高遠眺,長江岸線綠道縱橫,“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鋪展而開,現代化生態之城躍然于眼底,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秀美畫卷。九江“最美長江岸線”的背后,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唯有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社會共識,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方能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水畫。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系統推進,從東海之濱的繁華都市到錢江兩岸的美麗鄉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引領中國廣袤大地發生著深刻變化。現如今,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國森林面積增長了7.1%,達到2.27億公頃,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這些變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一個個生動縮影。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取得新成效,這得益于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等關系,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著。黑龍江、吉林、西藏等地遵循“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論述精神,變“冷資源”為“熱經濟”;內蒙古把著眼治沙問題,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彰顯生態治理新理念;青海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把握青海生態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更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就應發掘空間資源地域性、多樣性優勢,擴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路徑,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社會和市場運作的生態產品實現新路徑,把寶貴的自然遺產和豐富的景觀資源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把生態價值轉化“大文章”持續做好做優;堅持守綠換金、添綠增金、借綠生金,多措并舉用“生態流量”刷新“經濟留量”、用生態“高顏值”帶來經濟“高價值”,實現“綠水青山”生態價值的外溢,讓老百姓吃上“生態飯”、挑起“金扁擔”,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從“白色石油”鋰礦新能源礦產勘探研發,到沙漠、戈壁、荒漠“沙戈荒”光伏資源開發,再到深海遠海“海上風電+”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開大步。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也需要“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到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攻堅,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工廠車間、廣袤田野的一場場綠色變革見證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讓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精彩續寫,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建設利在千秋,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留住綠色生態之美,應堅定方向、堅定信念,全力推進生態建設由規模化向精細化、數量型向質量型、綠起來向美起來富起來轉變,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共建更加美麗美好的家園。(湯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