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中秋節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四季中的秋季之仲,故又稱秋節、仲秋節。“皎皎秋空八月圓”,月圓象征團圓,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寄托著思念故鄉、親人之情,承載著豐收、幸福的祈盼。中秋節歷史悠久,在眾多影響深遠的傳統節日中具有獨特的情致。(9月29日人民日報)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賞月是中秋最富詩意的場景,是中秋節最有儀式感的節目,也演繹著中國人特有的浪漫。而當中秋節“邂逅”國慶節,人們更從這最美“遇見”里,感悟中國美、升騰家國情,真切觸摸到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對美好未來滿懷熾熱向往。
中秋賞明月,看見中華文化之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中秋節寄予著人們對親情團聚的美好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滿期許,更蘊涵著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情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賞月吟詩,以中秋月明入詩賦,寫下經久不衰的千古絕唱,成為經久不衰的詩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詩意中秋是詩意中國的最炫風景,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生動寫照,煥發著生生不息的迷人光彩。
中秋賞明月,激揚家國情懷之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家國情懷,國是第一位的,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統一強盛就沒有家庭的美滿和個人的幸福。”團圓是月亮自然美的重要特征,也是中秋節最核心的不老主題。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與國從來都密不可分。中秋節與國慶節常常不期而遇,家庭的團圓美滿與國家的團結興旺,不啻是家國情懷最樸實又最熱烈的表達。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卻有多少人“明月寄相思”,只為“清澈的愛”;又有多少人堅守在實驗室,堅守在車間里,堅守在平凡崗位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只為守望“萬家燈火”……這一刻愛家之心與愛國之情相映生輝。
中秋賞明月,領略奮進中國之美。“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嫦娥奔月”從神話走進現實就是最有力的例證。千百年來,多少炎黃子孫接力奮斗,留下流芳百世的圓夢佳話,中華民族在斗轉星移的時代變遷中,以百折不撓的勇毅和頑強向著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砥礪前行。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或闔家團圓把酒賞月,或游覽祖國大好河山,或堅守崗位加班加點,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接續奮斗、不懈拼搏,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意氣風發奔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文/秋聲,圖/青聲漫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