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78萬人,同比增加24萬人;二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2%,比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改善。也應看到,當前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畢業生就業事關個體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更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穩定、長遠發展,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必須多措并舉,多渠道拓寬就業空間,讓高校畢業生“能就業”“就好業”。
做好擇業“選擇題”,挖掘自身“閃光點”。這是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也是一個成就人的時代。高校畢業生身邊不乏充斥著大量五花八門的信息,對就業的選擇“無從下手”,如果今天覺得這條路子好走,這個選擇正確,明天聽信旁人就改變主意轉變想法,內心沒有堅定的信念與追求,三分熱度七分冷,選擇影響著未來。 站在擇業路口,高校畢業生要抓緊時代的“風口”,把握時代的“機遇”,樹立正確擇業觀,客觀看待自我優劣勢,理性對待社會需求,合理設定“期望值”,挖掘自身閃光點,不做“人云亦云”者,成就“我就是我”。
打開就業“新空間”,打好穩崗“組合拳”。高校是畢業生就業資源獲取的重要“渠道口”,就業指導要注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高校教育的主陣地,要在畢業生步入社會前給予“行之有效”的“添磚加瓦”。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接軌課堂學習與實踐生產;打造求職“快車道”,吸引企業入校宣講,開展校園專項招聘,“點對點”提供應屆生專崗;實時更新學校就業網站信息,推送專業對口的高質量就業崗位,開設求職面試技巧、著裝禮儀、簡歷提升系列就業實踐課程,提升求職競爭力;主動進企開設“直播帶崗”,實地參觀宣講企業。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元的手段,更豐富的資源為畢業生指引一條“光亮之路”。
厚植環境“豐沃地”,鋪實人才“發展路”。人才興,則國興。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如何讓“千里馬”遇“伯樂”,讓高校畢業生在契合的行業和領域中“大展身手”,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各部門與企業的關心與幫助。新產業、新業態企業急需“專精特新”的技能人才,對此,要拓寬招聘渠道,開展“線上+線下”聯合招聘,主動送崗進校園、進社區,打通招聘“最后一公里”。對接重點高校開展定向培養計劃,引導畢業生在重點領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中實現就業;各地相關部門提供見習崗位,幫助在校大學生豐富工作經驗,提升實踐能力,通過人才補貼、住房津貼、交通補助等保障青年人才,暢通求職之路。(廖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