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喜看稻菽千重浪,五谷豐登糧滿倉。”國家統計局7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2948億斤)。今年以來,全國上下牢牢扭住糧食安全“牛鼻子”,以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壓艙石”,實現了夏糧大豐收,這一成績單來之不易,浸潤著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
古語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糧食生產是農民的基本收入,而糧食安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要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奪取糧食“大豐收”,應以科技為手段,實施科技下鄉,引導更多懂農業、會技術的“田秀才”“土專家”走到田間地頭,為防澇抗旱、抑制病蟲害等提供堅強保障,確保農作物穩產增收。要爭當農民群眾的“勤務員”,千方百計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保障,幫助他們解決各項難題,為糧食豐收保駕護航。
稻花香里有豐收也有美景,有滿地金黃的飽滿,也有青山秀水環繞的宜人,寫滿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大美意境。鄉村要振興,生態振興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基層干部要當好美麗鄉村“設計師”和“美容師”,樹立“戰略眼光”,增強“前瞻思維”,把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擯棄“大水漫灌”“竭澤而漁”式的“急功近利”,積極追求“細水長流”“放水養魚”式的“寧靜致遠”,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不斷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廣袤的鄉村大地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世外桃源和人間天堂,讓“座座青山綠水繞,裊裊炊煙歌聲揚”成為美麗鄉村的“標配圖景”,讓農民群眾的生活怡然自得、幸福長久。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發展鄉村產業,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振興之道,產業為先。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牛鼻子”,在產業鏈方面強鏈、補鏈,統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要充分開動腦筋,千方百計想對策、辟新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和生態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引導廣大有志青年返鄉創業,不斷做大做強農村產業“蛋糕”,持續拓寬農民群眾“致富路”,讓鄉村產業“遍地開花”,不斷充實農民群眾的“錢袋子”、壯大他們的“腰桿子”,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