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這是北京檔案館珍藏的《盧溝橋歌》詞曲,作于“七七事變”之后。今天,是“七七事變”86周年,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1937年7月7日夜,在盧溝橋畔靜謐的夜色中,劃過一聲尖銳的槍鳴,侵華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由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后,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動,中國由此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并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約有3500多萬中國軍民死于日本軍國主義的屠刀之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86年過去了,但中國人民不能忘,也不敢忘。銘記“七七事變”,既是為了緬懷英雄先烈,也是傳承歷史記憶,更是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不會忘記,“七七事變”爆發不久,趙登禹帶領132師將士在北平城外誓死守衛,奮勇抵抗,直至中彈犧牲;我們不會忘記,在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戰斗到最后一刻的鋼鐵戰士楊靖宇;我們不會忘記,一代名將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身中數槍,仍臥地浴血督戰……“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用血與肉鑄就的鋼鐵長城,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與天地同久,與日月同輝。今天,我們銘記“七七事變”,不僅是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本身,更是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斷汲取奮進前行的磅礴精神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一個忘記苦難過去的民族,將不會有光明美好的未來。“七七事變”是中華民族洗刷百年恥辱的號角,更是震撼我們心頭的長久警鐘,成為我們永遠需要銘記的歷史。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國,但日軍炮擊宛平城留下的累累彈孔,清晰如故,時時刻刻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歷史,警醒著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吾輩自強。銘記“七七事變”,通過歷史更加深切地體會國家和民族命運變遷的深刻啟示,從中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時刻準備著迎接新的挑戰,捍衛以往的勝利,弘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尊嚴,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
歷史,是人類記憶的年輪,連接著昨天與今天,定義著過去和現在。現在,我們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愿而奮斗。吾輩當自強,讓我們銘記“七七事變”,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牢牢擰成一股繩,團結奮斗、銳意進取,在新征程上作出無負時代、無負歷史、無負人民的業績,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應有貢獻!(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