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連,圖/青聲漫語工作室)“最火”端午來了。6月22日是端午假期第一天,探親、旅游、學生客流疊加,迎來假期出行高峰。截至6月12日,部分電商平臺端午假期休閑旅游訂單預訂量同比增長近6倍。預測今年的端午假期會有1億人次出游,會有370億元的旅游消費。
沒有文明,就沒有“詩和遠方”,路上千般景,最美是文明。國內經濟運行加快復蘇、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發展升級、旅游市場加速回暖,又逢畢業季,并疊加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習俗吸引大量游客體驗感受,都加速了“端午游”火爆。旅游和文明總是分不開的,醉心于美景,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在我們旅行的背包里裝上文明。只有讓文明成為每一個人旅游路上的全程“標配”,點滴力量匯聚文明你我他的“大合唱”,路上的風景才會更加美好。
旅途中,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不僅是個人文明素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縮影。讓文明成為出游“標配”,需要釋放制度的力量,書寫治理的文章。在《國家旅游局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持續發揮“一時不文明、時時受約束,一處不文明、處處受阻礙”的硬約束的基礎上,《“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建立現代旅游治理體系”,相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宣傳文明旅游新理念、新風尚,推動游客文明素養提升。但文明更重要的不是管,而是根植于心的自覺踐行。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走出家門,無論是行駛在路上,還是停下腳步賞美景、嘗美食、參加活動,比的是素質,考驗的是自律。景色是大家的,文明是自己的。心中有尺、行有所量,在于我們舉手投足的每個細節。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注意個人言行,倡導文明出游行為;踐行“光盤行動”用公筷,配合垃圾分類;乘車系好安全帶,扶老攜幼不喧嘩;自駕旅游時遵法規,用行動向路怒、酒駕說“不”……文明“標配”全程,美好常伴左右。
游興再濃,也應行有所止;錦繡山河,更需用心守護。當我們用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放松身心、慰藉靈魂時,別忘了時時刻刻做一名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推動者。端午假期短,文明的心與行則長。讓出游“標配”文明,最美風景就在你我他的點滴文明力量匯聚中共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