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時,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影響最深遠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通過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我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被創造出來,并得以延續至今,它們是民族的魂與根。吃粽子、劃龍舟、佩香囊,端午民俗眾多,它是屈原心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固將愁苦而終窮”的大情懷,是蘇軾眼里“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幸福,是歐陽修口中“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散扇盤雙鳳”的美好祝愿,是劉禹錫筆下的“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的熱鬧景象......紀念屈原,讓這個節日有了獨特的重要地位。不少文人雅士也常引用屈原的詩歌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端午節,重在感受愛國情懷,了解民族歷史,弘揚傳統文化,厚植文化基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從古至今,端午節都是一個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重要節日,寄托著人們豐富的文化情感、濃厚的家國情懷。從大人手中的粽子葉,到孩童腕間的五彩絲,傳統文化就這樣絲絲縷縷浸入人們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華民族挺立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吸收著幾千年歲月積淀的文化養分,擁有著十幾億國人凝聚的磅礴之力。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般,擁有浩如煙海的經典名著,也很少有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在面對各種風浪時,依然保有著勤勞勇敢、奮斗不息、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因此,伴隨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我們的舞臺是無比開闊的,我們的歷史底蘊是無比雄厚的,我們應該是自信且驕傲的,每個中國人都理應有這份自信和從容。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過端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堅定文化自信。這個節日里,端午二字已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的載體,歷經歲月洗禮,民俗文化代代相傳。我們既要從端午文化中洞看歷史,也要從中走向未來,形成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牢記歷史才能繼往開來,善于繼承才會勇于創新,正是這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符號,才能為中華民族的澎湃精神注入源源不斷的追夢動能。在享受節日氛圍的同時,去感受祖國,樹立文化自信,守住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財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向著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夢前行;從端午粽香中感悟文化自信,為中國夢不斷凝心聚力。
端午節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得益于生生不息的創新能力,傳續不絕。在今天重新喚醒中華文化自信的時刻,我們要精心守護好傳承千年的端午文化,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隨著一枚枚飄香的粽子傳遍世界!(潘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