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紀念活動9日啟動。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全國非遺曲藝周、“云游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等9800多項活動將在各地舉辦,吸引廣大民眾和海內外游客感受中國非遺獨特魅力,了解非遺保護的中國實踐、中國經驗,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遺保護和傳承,既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又有利于滿足文化消費需求,既有助于增進文化自信、激發奮斗動力,又有利于促進產業興旺、添彩人民生活。做好系統性保護、可持續發展,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更好地造福當代、服務發展、惠及人民,是新時代我們肩負的新的文化使命和責任擔當。
民族的非遺,傳承發展、增強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立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開發利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非遺在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
人民的非遺,融入生活、共享成果。非遺保護,重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貴在利用造福當代和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融入傳統特色,又要融合時代需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將其留下來,還要讓它回到生活,實現活態傳承。從傳統戲曲到文物保護,從傳統村落到年俗節慶,從傳統手藝到特色產業,新上榜的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沙縣小吃制作技藝,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典型。非遺文化“活”起來,百姓日子“火”起來,更多非遺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持續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世界的非遺,交流互鑒、輝映全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始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堅定支持者、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中國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綿延繁盛的活態展示。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非遺與世界非遺一道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巨大文化力量。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保護利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國非遺在人類文明寶庫熠熠生輝。(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