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止是課堂溫室之內,更在基層衣食住行的曠野之間。
在思政課建設整體邁入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一字之別,體現了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視野再開闊、格局再拓展。這就要求走出“思政”看“思政”,將基層的思想工作從“大水漫灌”轉化為“四時春雨”,推動思政教育從“只帶耳朵”到“真切可知”。
基層“大思政課”中,需以“天街小雨”的持久,細潤無聲。習近平總書記早在90年代寄語大學生基層鍛煉時就提到“同學們的憂國憂民,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去發揮、如何去為社會作貢獻”,在田間一線的工作,扛起的一捆水帶,就是“到群眾中去”的生動注釋;滿是灰土的布鞋,可見“奮斗無悔”的擔當。這既要求基層干部作為“思政講師”身體力行,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斗志落實各項政策標準,也拓展工作深意,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指導下,形成在干部務實-群眾滿意-家庭共知的基層思政模式,從群眾認可的一句“謝謝你們”,到回家和孩子閑聊提及的“今天去政府辦事很順利”,在潛移默化、實干擔當、久久為功中形成滋養民心的育人氛圍。
基層“大思政課”里,需用“巴山夜雨”的細致,用心用情。從“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到“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越是“下犁破土”越是“吃勁發力”,基層的“大思政課”更需注重方式方法,在區分受眾的前提下,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為什么配合土地流轉能多掙錢”和“鄉村大舞臺,勤勞致富好起來”,要善于結合基層人群細分特征,善于把書面化轉為口語化,既能在村里橫幅上見行見效,也能在微信推送里入腦入心,增強學習內容的吸引力,加深內容解讀與情感需求同向協力。
基層“大思政課”內,需有“雨灑江天”的新銳。“五四當燃,有我!”“五四前進三二一!”在抖音、快手上寥寥數字、短短數秒的文案、短視頻總能讓人欲罷不能。“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放眼思政坐標,以偉大建黨為源頭的精神譜系,不僅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可以藏納著“村BA”“雨姐的鄉村生活”等一系列生動鮮活的生活記錄,基層思政教育更要挖掘善用鄉村的樣本,關注真人真事的“鮮肉”,以方針政策、成就變革“入味”,在交流討論的生活“炙烤”中,作為精神食糧,教育和引導群眾有信心有能力有樂趣的學習“思政”,由事見美,系住人心。(焦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