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泱泱五千年,我們走過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時代,浸染“天人合一”的理念,從云雨波濤中盡享視覺的震撼,從鳥鳴獸叫中感受生命的悸動。無論古今中外,親近萬物、融于自然才是源于靈魂的本能。也正是因為自然的存在,人們獲得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寧靜的心靈皈依。
然而即便如此,依舊有人選擇忘記“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告誡,破壞自然的事件屢見不鮮——五一期間,近億人擁堵出行,致使高速車輛滯留不通,排放大量污染氣體;更有甚者,由于存在個別不當行為,致使“人間天堂”變成“垃圾海洋”,從獨庫公路到天堂湖畔再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四處可見觸目驚心的廢料,最終不得不啟用直升飛機來清掃“戰場”.......
顯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大自然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其中的深意。無論如何,面對“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的號召,面對“美麗中國勢在必行”的呼吁,面對“唱響久久為功的環保戰歌”的口號,一些意識是時候覺醒了!
把生態文明放心間,是人類群體文明進步的應有之義。在《走出非洲》中,有著這樣一句話:“我征服了一切,卻站在墓群之間”。人類自詡“萬物之靈長”,熱衷于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去征服、去掠奪。但與此同時,喪鐘也在敲響。生物量銳減、氣候危機、酸雨蔓延.....毫無疑問,過度的自負終有一天會反噬在人類自己身上,屆時已追悔莫及。
把生態文明放心間,是巍巍華夏的崛起基點。“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回望過去,在前進道路上,中國曾為反抗侵略而戰,曾為富裕生活而戰。如今,強大起來的它再無需仰仗他人的目光而活,選擇為自己而戰。新時代的中國,在奮進征程中,始終堅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偉大祖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把生態文明放心間,是每個個體的幸福之鑰。“春天是沒有國籍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美好的生活,從不止于經濟上的富裕,還在于舒適的人居環境,綠色的自然環境。綠色觀念應成為社會共識,綠色生活應成為社會常態,讓森林走進城市,讓綠色點亮軌道,讓河湖扮靚山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擁抱高質量的生活。
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保護環境的行動也不斷拉開序幕。那為保護古樹生存而另立施工計劃的方案、那用“微火”點燃的火炬、那100%使用綠色能源的賽場......中國智慧已經令世界驚艷,中國經驗也足以為世人借鑒。
征途還在繼續,既然不當行為仍有發生,那么在未來,我們仍需堅持“人與自然從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堅持與自然和諧共處,上下同心,干群同力,匯聚出最強大的“綠色合力”,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麗中國。(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