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連云港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讓“文明新風”吹拂抗日山上》的文章,報道了我市贛榆區抗日山村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山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拓展文明實踐工作內容,全力助推鄉村振興的典型范例。
由此,筆者不禁想到,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大力倡樹鄉風文明的當下,有著獨特歷史淵源的鄉村文化,除紅色文化外,還有農耕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等,勢必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覷。所以,如何讓鄉村文化涵養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把準方向,深挖紅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頭與文化母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紅色文化引領農村文藝創作,可以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鄉村群眾心中,不斷凝心聚力、提振精神。我市贛榆區黑林鎮大樹村就是有名的紅色堡壘村,該村認識到紅色資源對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寶貴作用,走出一條“紅色文旅+綠色林果產業”的紅色文化振興之路。去年,該村還入選中組部、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 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其次,要立足鄉村實際,深耕傳統民間文藝資源。農耕文明孕育了燦爛的地方民間文化形態,如地方戲劇、民俗傳說、鄉賢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村文藝創作的天然沃土。推進鄉風文明的不斷提升,就要深耕這些傳統民間文藝資源,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以符合當前鄉村群眾時代訴求、審美趨向和精神需要的民間文藝形式,加以創新延展、廣泛傳播,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比如在我市東海縣白塔埠村,村民們就自發地以《蕩花船》《白塔大鼓震天響》等民俗戲曲形式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以《逛新城》《喬遷入新房》等鄉間俚語節目,歌頌家鄉新變化、新面貌等。
最后,還要重視以人為本,培樹一線鄉村文化力量。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土人才是鄉村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鄉土文化人才。若想讓農村文藝精準展現時代風貌、勾勒美麗鄉村、展現群眾生活,就必須培育一批懂農村、有文化、善文藝、愛農民的專業人才,鼓勵他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引領鄉村文藝活動常態化開展,以此涵養文明鄉風。比如近年來,灌云縣四隊鎮就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開展尋找基層文化能人活動,在全鎮選出了80余名文藝愛好者,組織開展廣場舞等文化培訓活動,將其發展成“文化中心戶”,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使他們成為鄉村舞臺上留得住、用得上的組織者和牽頭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助力。(□ 張晨晨)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