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我國舉辦了多種紀念活動。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除了政府持續“發力”,還應該讓生物多樣性從“學術術語”走向百姓“耳熟能詳”,充分動員社會公眾的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格局。
研究數據表明,科學家迄今發現、描述和命名的物種,僅占地球全部3000萬個物種的6%,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研究就已經滅絕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已刻不容緩。從海洋到濕地,從沙漠到河流,大到藍鯨小到海藻,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系統性工作,艱巨而繁瑣,政府的力量不可能事無巨細處處顧及,迫切需要公眾參與。
動員公眾參與,首先,政府要加強依法行政,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建立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暢通公眾建議渠道,吸納民間智慧。其次,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公眾參與的意識,讓生物多樣性從“學術術語”走向百姓“耳熟能詳”。第三,應該加強科普教育,因地制宜設立生物多樣性教育基地,鼓勵創作漫畫、短視頻等宣傳產品,尤其是要針對青少年,寓教于樂地做好生物多樣性知識普及,撒播生態文明的種子。第四,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應該搭建低門檻、多途徑的公眾參與平臺,在“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等重要生態環境節日里舉辦活動,動員更多民眾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志愿者,積極行動起來,改變生活習慣,保護好自己家門口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黃威)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