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因產而興,產因城而旺。當前,港城園區經濟正處于集聚發展的關鍵時刻,必須要加速產城融合的步伐,補齊園區經濟歷史欠賬,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城融合有助于催生高效益的經濟新動能。當前,我市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為引領的國家、省、市三級園區共融發展的園區經濟格局。經過多年的發展,港城園區經濟實力不斷提升,集聚企業能力顯著增強。當然,要想實現園區經濟從規模增長向效益增長的轉變,關鍵是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各大園區應積極推動大平臺和大產業聯動發展,讓“中華藥港”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催生區域發展的新動能。與此同時,要積極推動新平臺、新業態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在園區經濟中開花結果,以應用端需求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為園區經濟增添新動力。
產城融合有助于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產城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園區對產業項目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促進工業化、生態化和品質化三化統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生態依舊良好和百姓生活美好三方共贏。港城各大園區要在加強產業集聚的同時,加快生活和生態要素的集聚,按照居住生活區、商業休閑區、生態緩沖區、公共服務區等功能需求,強化園區生活生態功能配套,推進產城融合,力爭將工業園區建成城區、縣城的衛星城,避免園區白天機器轟鳴、夜間黑燈瞎火的尷尬,補齊園區經濟商業服務、城市公共服務、生態服務功能短板,讓港城園區不僅產業集聚力強,還接地氣,有人氣和活力,從而讓港城園區經濟產生更加強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要推動“暢通”行動,推動園區道路和城市道路高速連通,疏通園區到城區的交通堵點,實現園區路網四通八達,讓商務出行和交通運輸更加便捷高效。要推動“民心”行動,通過籌建學校、醫院、商業街區和娛樂設施,推動園區從單一生產型區域向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多點支撐的城市產業功能區轉型。要推動“美化”行動,推動園區環境整治,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產城融合還需以文化滋養人的回歸。當前,各大園區發展面臨的難題不少,人才不足是共性問題之一。各大園區要通過文化促進園區“產城人文”的融合發展。只有文化相融相通,才能真正地實現園區人才身份認同、地域認同和價值認同,進而加快產、城、人三要素的良性互動。蘇州工業園打造的金雞湖、誠品書店等現代蘇州品牌讓人印象深刻,令人向往。港城各大園區也應該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大力弘揚區域的創新文化和商業文化,為園區注入不竭的文化動力,加速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融合,形成園區經濟相同的價值取向,助推園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周瑩)
?
總值班: 王夫成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