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對游樂需求的消費升級,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國際大牌主題樂園紛紛進軍中國。隨著主題樂園熱,國內主題樂園數量猛增。然而,綜觀形態不一的本土主題樂園,70%處于虧損狀態,20%僅維持運作,僅10%左右盈利。
眾所周知,“主題樂園經濟”發端于美國——1955年華特迪士尼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大型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樂園將迪士尼電影場景和動畫人物融入了大型機械設備中,再加上各種新奇獨特的游戲項目,游客們仿佛置身于夢幻虛幻世界之中,流連忘返。以此為契機,主題樂園開始走向全世界。
時至今日,“主題樂園經濟”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拉動是顯而易見的。譬如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開業第一年接待的游客數量達到1100萬人次。今年9月1日開始試運營的北京環球度假區,在國慶節七天,平均單日入園人數超2.5萬人次。如果以每天2.5萬人、票價748元來計算,國慶節期間北京環球度假區門票收入超過13億元。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度推進,“主題樂園經濟”成為許多地方首選的創收手段之一。目前,中國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兩大主題樂園產業集聚區,諸如方特、長隆、歡樂谷等本土主題樂園品牌,也漸次壯大,相關產業和市場漸成規模。它們所帶來的感官式、沉浸式娛樂體驗,不僅為旅游市場帶來可觀的“流量”,也同樣帶動了其所在城市的關注度和美譽度,成為提升地方文旅產業發展的“助推劑”,也是塑造地方文化形象的“硬通貨”。
伴隨“環球”的火熱,“中國人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主題樂園”的說法再度流行——《西游記》《封神演義》等古典神話名著成為首推IP,金庸武俠小說、盜墓冒險小說等,也成為主題樂園設計者優選的文化母體之一。然而,正如目前仍在虧損經營的部分本土主題樂園所表現的那樣,在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下,本土品牌產業短板仍明顯。
究其原因,除了“賺熱錢”的短視行為容易傷害行業生態,主要在于中國成熟IP的疲軟、故事偶像的缺乏、專業人才的不足和服務觀念的不匹配,導致“續航能力”有限。此外,還有一個細節值得品味,“主題樂園”本質是一種潮流消費品,對區域文化、經濟、交通有著相互附著的微妙關系。同為主題樂園,在一線城市與在三線城市,給人的消費感是不同的。所以不少本土主題樂園目前仍局限在“區域網紅打卡地”的范疇。
當然,伴隨著主題樂園經濟的蓬勃興起,港城市民對于建造連云港主題樂園的呼聲也一浪高過一浪。但也該冷靜思考一番:當真連云港主題樂園建起時,能保證后續品牌輸出得有力有效嗎?筆者以為,當前主題樂園已進入娛樂IP時代,發展趨勢早已從器械游樂型向具有IP內容體驗消費的產品模式轉變。不少本土大型主題樂園也在探索IP化道路。因此,打造本土主題樂園,核心競爭力在于IP的制造、輸出和維護。如中國的宋城、古北水鎮等,都是范例。隨著競爭加劇,一些因循守舊、小打小鬧的主題樂園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IP內核,比什么都重要。(□ 張晨晨)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