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11”,買買買時很痛快,但收快遞時卻陷入了痛苦??爝f員通常會選擇送到小區附近的菜鳥驛站代收,雖然離小區只有100多米,但大大小小十幾個包裹,拿起來十分不方便,有時候要跑好幾趟。有時即便包裹已經散架,但仍然被簽收了。
送貨上門為什么那么難?原因之一是快遞業務量的暴增與快遞從業人員的增長速度不匹配。2020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33.6億件,是十年前的30多倍,但與此同時,從2010年到2019年,快遞業從業人員只增長了4倍多,遠低于快遞業務量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雙11”大促期間,高峰時的派件量是平時的3倍多,快遞小哥的派送壓力可見一斑。
起初,可供選擇的有代收點或快遞柜。但漸漸的,代收點或快遞柜成了“默認”收貨地址,快遞員極少再電話通知取件人,能夠做到送貨上門的快遞公司少之又少。以前是送貨上門,如今是在網點排長隊取貨,自己拿回家,這不僅忽略了收件人的驗視權,有時甚至還會產生由收件人買單的“逾期費”。
筆者曾經問過快遞小哥,為什么會選擇代收點和快遞柜,還要付費??爝f小哥透露,按照他所在公司規定,快遞員是計件工資制,如果挨家挨戶送上門,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雖然每件快遞都要給驛站和快遞柜“分成”,但是卻可以大幅度提高快遞員的效率,于是快遞柜、驛站、小區門口的生活超市等代收點成了大多數快遞員的選擇。
但快遞放在代收點,則意味著收件人無法當面驗貨再簽收,被冒領、錯領、丟失、生鮮產品變質、重物搬運等問題頻頻出現。快遞員要擔責,可能會被投訴面臨高額罰款,消費者也“鬧心”,甚至有可能會引發矛盾和沖突。因此快遞的“最后100米”著實成了當今消費市場的一大難題。
所以,要解決快遞不上門的問題,快遞企業不能放任自流,必須不斷完善服務細節。目前,快遞已逐步形成到家、到柜、到站三種方式。但選擇哪種配送方式,應該由消費者說了算,而不是由快遞小哥擅自決定。有人喜歡送貨上門,也有人覺得放快遞柜、代收點方便,只有尊重用戶的意愿,按需提供“最后100米”的快遞服務,才能兼顧好各方利益。(□ 莊婷婷)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