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城一家健身館倒閉,令許多健身愛好者大為受傷,其原因是不少人預付了數月乃至數年的健身費用。無獨有偶,近期更有幾家餐飲店關門,這讓許多消費者的大把預付費打了水漂。無良商家“跑路”,預付費的消費者屢屢中招,人們在深感憤怒之余卻無可奈何,職能部門接投訴后也只能做個提醒。預付費商家“跑路”,豈能不了了之?
查閱近年來類似信息,不難發現,預付費商家“跑路”早已有之。且如今的預付費并不限于健身、餐飲行業,大到商場、超市,小到街頭理發店、浴室,商家對預付費之道已玩得透熟,許多商家在開業或“周年慶”之機都會開出優惠條件,讓消費者預支費用。面對商家的宣傳攻勢,很多人明知存在一定風險,卻選擇了“充值”。但是,當大把的現金預支商家的那一刻起,消費者就失去了主動權。
不講誠信關門大吉或“玩失蹤”,已成為不良商家慣用的斂財手段。市民在消費前對風險確應具備一定的預見性,有消費者敢于掏錢預支,是考慮到了商家的規模和實力。但在利益面前,某些商家的誠信變得一文不值,即使是知名連鎖店經營者也不例外。商家成功脫身,消費者投訴也很難討回公道。
面對一再出現的商家“跑路”,除了消費提醒,職能部門并非無所作為。面對類似預付費糾紛,深圳市消保部門與司法部門聯合,全力為消費者維權。他們全力做好調解,最大限度幫助消費者減少損失;而在相應調解無果之余,他們還接受消費者委托,對商家進行起訴。盡管維權之路并不平坦,但拿起法律武器提起訴訟就是勝利,類似問題終將得到有效解決。對于預付費消費,有的城市還啟動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備案管理制度,即商家發放預付卡,必須到相關部門備案,且在發卡前必須在銀行預存押金,或將一定資金存放于其他第三方機構。由此,明確商家賠付能力,也給消費者一份保障。
面對商家“跑路”,有關部門還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除提醒和加大媒體曝光力度外,還應將其納入誠信記錄,讓列入“黑名單”的商家和個人寸步難行。(□ 李耀華)
?
總值班: 王夫成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