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考前“加油”,考后“加薪”,托舉貧寒學子的大學夢,實現薪火相傳,得先有“薪”。這“薪”可解釋為貧寒學子因高考成績優異,而得到的“助學金”。
清人張锳出身寒微,頗知民間疾苦,十分重視教育。他在貴州任興義知府的13年間,每天午夜,都派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如見有人挑燈夜讀,便為其添勺燈油,據說“加油”源此。一勺油,讓興義人才輩出、民風清朗。后來,其子張之洞心念興義教育,多次捐書、捐薪。
由此可見,當時的“加油”并非空喊,而是實際的物質贈與。“助學公益行”為貧寒學子“加薪”與之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當年由知府主導,而今由記者倡導;當年是一勺燈油,現在是一筆現金。
一燈如豆照前程,眾人拾柴火焰高。貧寒學子在各個時代、各個地區都有。記者發現,家人因病致貧、因殘致貧是主要原因。幫助貧寒學子籌集進入大學的學費,助推他們實現人生夢想,是蒼梧晚報“助學公益行”的初衷。在消除千年絕對貧困的今天,置身飛速發展的融媒體時代,做好這件事,若得“薪”得先有“心”。
心從何來?正義、關愛、良知、責任……是新聞人的初心。忠誠黨的事業,關注黎民蒼生。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扶貧助困是道義所在,記者能否擔得起來,要看肩上有力量幾分。
走訪十萬公里,分辨貧寒程度,思索“薪金”來源,講好助學故事……9年光陰,184萬余元的助學款,239名貧寒學子的勵志故事,11000多位愛心人士參與,正是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匯聚彰顯。
一顆初心行“四力”,九載堅守助桃李。
“鐵腳板”踏遍田野阡陌、街頭巷尾,頂著朝陽出發,披著星月回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走入寒門,也走進了讀者的內心;發現貧寒不僅需要同情心,還要有面對紛繁人群的辨識力、判斷力,記者的火眼金睛來自“望聞問切”的積累;“薪”從哪來?這得多思考,善借力,用“搭平臺”移“他山石”,讓擁有愛心的人士和團體,在慈善行為的自覺中,找到幸福感;講好助學故事,實現勵學敦行,記者得發現規律,提煉精神,用妙筆文章,展現人性之美……由此可見,記者助學不同于行政助學、企業助學、助學貸款的最大之處,在于記者職業賦予的內心有熱忱,肩上有擔當,眼里有疾苦,手中有資源。
愛心人士相信誰?記者!
90歲的退休教師王偉,看了報紙后,資助一位貧寒女孩本科期間,每年一萬元的助學金;企業家李順成,和記者預約要資助一位考上母校南京郵電大學的貧寒學子;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校友會,在校友群里倡議捐助;南京工程學院、常州大學、江蘇海洋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老師,帶著助學款,走進學子家中。
新兵捐出了津貼,小學生捐出壓歲錢,還有那么多只捐錢,不留名的好心人,一捐就連續多年。
最快的近萬元捐款,在消息發布后的1秒鐘完成。甚至出現了多人搶著捐、等著捐。
為什么相信記者?并不是因為記者敘述了悲慘,展示了苦難,而是因為記者描繪出希望,勾勒了未來。
生命實苦,但我們始終相信!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人性中的正義善良。多位學子走出了考場就走進了工廠,然而一個暑假的辛勞,賺不夠學費、生活費。對于打工賺錢而言,接受捐贈更需要勇氣,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自尊心強,愛面子。記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保護貧寒學子的內心,讓他們向外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向內積淀回報社會的深情。近幾年的捐贈者里,都有曾經被捐助過的學子,走上工作崗位的他們,把貧寒轉化為財富,用捐贈表達出感恩。
讀書為了啥?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被認為是讀書人的最高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書不單單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擎舉著人生的夢想。上大學為了啥?學習傳承知識和技能,這恰是成語“薪火相傳”的意思。薪的本意是柴火,正是眾人拾柴,才燃起不熄的火焰。
泰戈爾說過,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不要忘了那執燈的人……(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