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網購節”,是一場“剁手”的狂歡。“買買買”過后,消費者收到了“海量”快遞,快遞包裝垃圾也隨之翻倍增長。筆者認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網購“狂歡”并收到心儀的物品后,也應正確處理好包裝垃圾,做好垃圾分類,保護好環境。
隨著電商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購,線上網購生活用品、線上買菜、點外賣等太過于常見,特別是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不想出門,還會使用跑腿代購業務,而隨之而來的包裝垃圾也越來越多,很多商家為了防止物品被損壞,還會里里外外裹上好幾層。這些看似貼心的服務,卻有過度包裝之嫌,而隨著網購量的增加,整個行業產生的包裝量會不斷增加。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業內估算,如果按每個快遞包裝為0.2公斤的標準計算,2020年我國快遞共產生了1600多萬噸固態垃圾。因此,網絡購物包裝垃圾處理問題不容忽視。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要遏制過度包裝,減少快遞垃圾,需要社會共同參與。其實早在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等多部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形成快遞包裝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并提出屆時要實現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到2025年,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包裝減量和綠色循環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作為居民,要樹立垃圾回收的意識,在平時接收到的快遞中,其包裝包含了紙箱、膠帶、包裝袋、泡沫等材料,其中,紙箱、泡沫屬于可回收物,居民應做好分類,可以賣給再生資源回收公司,或者按照小區要求到指定地點投入相應標識的垃圾桶中。此外,也可以對包裝袋、紙箱等可回收物進行二次使用,提升快遞包裝資源化利用水平。
而商家是減少快遞包裝、杜絕過度包裝的責任主體。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要過度包裝,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量。對此,期待港城垃圾分類立法進程加快,從法律的角度進一步規范,引導企業和市民共同保護環境。(□ 徐譽寧)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