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0個世界環境日。今年環境日中國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連日來,我市各地各部門先后組織多場主題宣傳活動,以此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的意識,切實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動真碰硬抓好環境問題整改,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構建高效優質生態文明體系,為建設美麗港城提供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目標,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將提升環境質量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可以說,生態環境保護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因此,我們必須為構建高效優質的生態文明體系提供制度保障。事實證明,只有制度才能管根本、管長遠。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各地各部門應當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
全面推動港城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以治本之策著力美麗港城建設。從人類發展歷史看,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2020年全市水、大氣環境質量均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的美好愿景,正在港城大地一步步轉變為現實。各地各部門應進一步圍繞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等重點,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與此同時,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個重中之重;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提高環境治理水平,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港城人幸福指數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和展現港城美好形象的發力點。
今年正值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各地各部門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廣大市民也應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推動者,為建設生態港城、綠色家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徐黎一)
?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