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當今,在物質豐盈的現代社會,歲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我們過去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觀念早已褪去,人們過上優異生活的同時,或多或少將曾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優良傳統丟棄。據有關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高達2000億元,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已刻不容緩。
居安思危,戒奢從簡。自古我們就有著推崇勤儉節約的美好品德。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體現著對勞動者的尊重,也是現代社會公民文明素質的基本要求。在糧食問題上要具有危機意識,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但饑餓仍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威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簡潔明了地道出了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節約糧食看起來只是個人的小事,但乘以14億人口,就是天大的國事。節約糧食,需要大人的言傳身教,需要從小就知道糧食的珍貴,將節約變成每個人的習慣。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為數不多。我們要將會讀會背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轉化為行動,從生活中最常見的事做起,比如適量裝飯菜,不倒剩菜剩飯,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愛惜糧食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更是中華民族的延續下來的傳統美德,“五谷雜糧”聯結的是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
溫飽不忘饑寒,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要進一步加強節約糧食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讓廣大群眾都成為節約糧食的堅定踐行者,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吃飯要合理定量,堅持“光盤”行動。在外吃飯要合理點菜,切記盲目攀比,不要形成剩余越多越有面子的不良風氣;同時要養成剩菜打包的習慣,不讓盛宴變“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費”。(馬錫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