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7月6日《人民日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需要破解多方面的難題。在人才、技術、資本這三個經濟發展中的生產要素中,人才是最為活躍、最為關鍵的因素。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鄉村人才短缺十分嚴重。一方面,近年來,在城鎮化 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隨著大批學歷比較高、素質比較好的中青年人不斷地往城里遷 移,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日益加重。由于城鄉人口的遷移,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更加嚴重,而且還在不斷加重。另一方面,隨著中青年人不斷向城鎮遷移,留下來的農村居民科學文化素質遠遠 不能適應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尤其是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鄉村治理、村鎮建設、新興服務業等領域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需求量較大,短缺比較嚴重。因此,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快培養和吸引各種急需人才,壯大“新農人”隊伍,是一個關鍵所在。
首先,著力建好農村黨員干部隊伍。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是農村發展建設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帶頭人。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建設好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并緊緊依靠這支隊伍。要通過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團結帶領全體農民奔小康。一個村發展得好不好,村民是否具有獲得感,主要看這個村的黨支部強不強,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江蘇徐州馬莊村之所以能在鄉村振興中有“一馬當先的勇氣、躍馬揚鞭的速度、馬不停蹄的毅力、馬到成功的效率”, 從其“一強三帶”工作法中,可以得到清晰的答案。具體就是“強戰斗堡壘、帶生態宜居、帶鄉風文明、帶生活富裕”,其中第一條就是“強戰斗堡壘”。在鄉村振興中,要修煉好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內功,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培養一批有黨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群眾信任支持的農村干部,從而夯實的鄉村振興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保障。
其次,加快培育職業農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民是核心的主體。“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漸淡化以戶籍制度確定農民身份,建立健全職業農民制度,是一個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重要法制化建設內容。職業農民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生產經營人才。據《農民日報》,近三年多來,全國持證新型職業農民已逾1400萬人,有效緩解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前不久,在江蘇開賽的“中國首屆親土狀元選拔大賽”,面向全國農民選拔既會種地,又會養地的職業農民,便是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新農人成長的一個積極探索和有效實踐。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顯示,今年我國將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期待這個制度加快建立。
第三,大力促進“綠領”“上山下鄉”。隨著工商資本下鄉和農民工返鄉創業,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涌現了一個有別于城市白領、藍領的鄉村“綠領”群體,致力于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這些 “新農人”,有技術、有知識、有資金,是通過互聯網進入農業的“創客”和網商,是學成歸來、子承父業的農民后代,是在都市里打工多年、返鄉創業的中青年農民工等。比如,其通過承包或者其他方式,獲得擁有使用權的土地,進行養殖、種植的創業,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生產創業活動,運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從事農業、發展農村。要不斷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對到農村進行創新創業的新農人予以支持,扶持其把構思落地、把產業做強、把基礎設施建設好,農村環境治理好,真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只重要力量。 (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