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曾國藩家書》中《諭紀鴻》一文,內心頗受震動。在信中,曾國藩告訴9歲的兒子:“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價值觀下,曾國藩自己身為大官,卻不愿兒子為大官,這種精神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
黨的領導干部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信仰追求應比封建時代的官吏高很多。但是在西方價值觀誘導、社會不良風氣侵蝕給黨員干部帶來思想沖擊的現實情況下,“做君子不做大官”猶如一面鏡子,值得領導干部對照自己,從為何做官、為什么人做官、如何做官中的君子等方面反躬自省。
對于優秀的共產黨人來說,做官就是以身許黨許國,就是為黨解憂、為民做事。建國后,甘祖昌毅然從高位請辭,攜妻兒回鄉,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做出了從農民到將軍,再從將軍到農民的超然抉擇。鄧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時講過一段感人肺腑的話:“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 在做官與做事的動機沖突中,鄧小平抉擇了做事。他們的選擇,體現出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為黨分憂、為國盡職的堅強黨性,體現出了高貴的“君子”的品格。這樣的胸懷與格局讓無數共產黨人的信仰與追求無比堅定,從而把官做淡,把事做大,把人做好,照見的是為黨為國為民的情懷,也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那些受到老百姓尊敬和愛戴的領導干部,無不常懷公仆之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焦裕祿為了改變蘭考的面貌,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內澇、風沙、鹽堿“三害”進行頑強斗爭,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工作;谷文昌帶領黨員干部奮力拼搏,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舊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些領導干部時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默默地為黨和人民奉獻,卻從不考慮索取與回報,人民群眾怎么不懷念他們。這種一心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風骨,不正是黨的領導干部“君子”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不僅要樂于做黨和國家“頂梁柱”,做人民的“孺子牛”,還要有大視野、大胸懷,經常“檢修”自己,祛除官風官氣,防止滋生躁氣、奢氣和俗氣。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反腐敗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一批貪腐官員相繼“落馬”,梳理其中一些“落馬”官員的軌跡不難發現,那些走上違法犯罪、腐敗墮落之路的領導干部,其進入仕途之初,莫不壯志凌云、兢兢業業,時間一長,便官氣十足、驕奢淫逸,逐步失去了雄心壯志,喪失了理想信念,不作為、亂作為。
毛澤東在談做官問題時指出,我們是做官,官是得做,但是官風或者是官氣要慢慢地打掉一些,最好是把它根絕,就像消滅“四害”一樣。領導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權力,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一方面要聽真話、采諍言,“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剖析改正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管得了自己,堅守“底線”,不越“紅線”,不碰“高壓線”,只有這樣,才能擰緊思想上的“總開關”,筑牢信念之基,守住初心之魂,絕對忠誠于黨。
有事業的生命才有質量,有作為的人生才有光亮。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既有鮮花,也有荊棘,領導干部需常懷“趕考”意識,常修為官之德,常思為民之事,常鳴警醒之鐘,常存浩然之氣,只有永遠為人民幸福而奮斗,始終心系萬家燈火、情牽百姓憂樂,才能無愧于人民公仆的光榮稱號,才能做一名官中的“君子”,在為民造福、干事創業中提升人生的意義,綻放出生命最精彩的華章。(王維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