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清明,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勃勃生機。清明時節,我們歸鄉祭祖的同時,還會追思烈士先驅的英靈,緬懷那些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犧牲生命的英雄們。緬懷先烈,除了要對他們表達哀思,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為社會和國家多做貢獻。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而落實好愛國主義則顯得尤為重要。
落實好愛國主義,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重點紅色遺跡項目,烈士陵園、戰爭博物館等場所要設計科學、設施齊全、內容完備,綜合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于一體,成為使用方便、功能齊全的紅色旅游景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綜合效用。
落實好愛國主義,培育愛國主義思想精神。強調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追溯建黨、建軍、建國、改革開放一路走來諸多艱苦,黨和人民堅守家園、奮力開創,用血淚和汗水、勤勞和智慧建設我們的國家,應常常憶苦思甜、奮發有為。
落實好愛國主義,營造愛國主義文化氛圍。緊跟新時代、新潮流,杜絕教條守舊,老故事新說、新故事大說,所用形式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可以是紀念抗戰七十周年大閱兵和文藝晚會這樣的大場面,也可以是《智取威虎山》《戰狼》《紅海行動》這樣的小節目。
然而,縱使方式方法再多,要落實好愛國主義離不開其根本。真正的愛國主義來自于國家自身的強大,歸結起來可以用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進行說明。首先是道路自信,社會主義道路為我們帶來了不斷的勝利,我們更愛我們的國家。其次是理論自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我們進入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我們更愛我們的國家。然后是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堅持和完善中為人民帶來更好的服務,我們更愛我們的國家。最后是文化自信,自身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我們更愛我們的國家。
國家強大了,我們自然就自信了。而強大來自于發展,發展離不開改革。十八大后,中央著力調結構,經濟進入新常態。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的浪潮奔涌不息,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
清明是個肅靜而又溫暖的節日,人們借祭奠先人追望過去,也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愛國主義是件具有精氣神的事,在清明時節更具傳承的意義。在發展的進程中,在改革的浪潮中,我們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將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將社會主義理論傳下去,將社會主義制度接下去,將社會主義文化種下去。
鳥啼葉花紅,青山埋忠骨。
遺志傳久遠,豐碑矗晴空。(王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