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3月2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回答記者關于“放管服”改革的提問時表示,今年要在六個“一”上下硬功夫,企業開辦時間再減少一半;項目審批時間再砍一半;政務服務一網辦通;企業和群眾辦事力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凡是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證明一律取消。這六個“一”都是減,再加上減稅、減費,這是動政府的“奶酪”,是傷筋動骨的改革。
政府傷筋動骨的“減”,將會帶來市場日新月異的“增”。這是辯證法的必然結果和生動體現。自然和社會的能量是守恒的,橫切面上的資源總量是一定的,政府占據的多了,市場所得的必然就少了。政府自我革命做減法,得到的效果必然是市場做加法。市場的制度性成本降低了,企業的有效產出和利潤就必然提高了。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以來,政府在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諸方面取得的限制成效,人們有目共睹,廣泛點贊。
政府傷筋動骨的“減”,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革自己的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乃是人民所望、市場所求、發展所需。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施政者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放管服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場從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革命。是政府對自己下手動刀,割除妨礙社會經濟發展的腫瘤。改革以審批發證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管理體制,革除與審批發證相關聯的尋租權力和不當利益,改變與審批發證相伴的看家本領,創新監管方式,讓13億多人民滿意,讓1億多市場主體滿意。
政府傷筋動骨的“減”,監管市場的責任和服務不減反增。“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政府監管既要放得開、防止擾民,還須事中事后管得住、管得好。“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推進政府改革,就是要為公、唯實、利民,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敢于自我革命;做好政府工作,就是為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辦事便利。“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們萬難不辭、萬險不避”,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作了這番鏗鏘有力的表態,平緩的語氣里透露著堅定的意志,凝重的面色里蘊含著責任的壓力。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年政府“放管服”改革繼續傷筋動骨“減”的過程,恰好重疊上黨和國家機構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啟動,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可想而知。如何統籌兼顧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和機構改革工作,做到職責平穩過渡、工作無縫銜接,保障在相關職責調整到位之前,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能繼續按原職責落實工作任務,確保不出現責任缺位、工作斷檔,需要大智慧。(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