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王懷詩)“某某某身患重病,家里現已花光全部積蓄,請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隨著各類網絡公益眾籌平臺的橫空出世,近年來,類似的求助信息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里并引起大家瘋狂轉發。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就筆者觀察,一般來說,經眾籌平臺發布的求助事件都能輕輕松松籌集到善款。可以說,網絡眾籌正在改變著傳統的公益慈善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公益模式,網絡眾籌具有傳播快、效率高、門檻低等固有特點,因此一度被當事人視作“救命稻草”。于是,有人為了博取同情而夸大病情謊報治療費用,有人過于心急在病情尚未確診的情況下就匆忙發布籌款信息,更有甚者竟竊取患者資料借助眾籌平臺“空手套白狼”……一時間,五花八門的“詐捐”事件層出不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種新型公益模式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要從提高信息審核能力、落實資金監管等方面著手。
就筆者所知,目前要想在眾籌平臺上發起募捐,只需上傳身份信息、病情診斷材料等即可,而且善款的數額完全由自己設定。雖說平臺上發布的這些信息都會經歷審核這一環節,但是根據媒體報道,其審核的技術含量實則讓人揪心,暫且不說負責審核的人數完全不足以支撐數量龐大的項目數量,就連審核人的專業背景都讓人心生疑慮,更不談他們會逐一向醫院等機構核實了。可見,想要依靠眾籌平臺自身“獨攬”信息審核責任,幾乎不可能。
既然一方無法施力,那就只有多方合力了,相關眾籌平臺可以在身份信息、患病情況、醫保、商業保險等方面加強與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之間的積極合作,以獲得真實有效的基礎信息支持,從源頭上把關,保證善款能用到實處。同時,各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詐捐的監管力度,對于那些構成詐騙的詐捐行為要按照法律規定予以嚴肅處理,讓投機者知難而退,讓愛心繼續傳遞。